本文转自:金陵晚报杠杆炒股配资
让中小学生“身上有汗、眼里有光”
课间一刻钟成孩子们活力“一刻”
近日,南京市小行小学开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,打造“地铁教室”概念学习社区,设置授课区、实践操作区和人工智能互动体验区。 金陵晚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
□金陵晚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
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,南京中小学将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。这个新学期,为了“盘活”课间一刻钟,各学校花样整活,不仅让孩子们重拾跳皮筋、丢沙包等传统游戏,还通过人工智能让课间活动更丰富。孩子们动起来、跑起来、跳起来,课间一刻钟成了活力“一刻”。
“快躲开!”“用力扔!”“你被击中啦!”……近日,在五老村小学校园里,一到下课时间,这样的喊声、欢呼声就响成一片。原来,孩子们在玩躲避球游戏。小小的彩球在空中穿梭,同学们灵活地左躲右闪。即使被球“击中”,大家也笑得灿烂,爬起来继续投入欢乐“战局”。
低年级孩子在操场上你扔我躲,高年级学生则在走廊里玩起了跳皮筋。“小皮球,架脚踢,马兰开花二十一”,熟悉的童谣响起,孩子们立马找到节奏跳了起来。单脚跳、双脚跳、组合动作……大家玩得行云流水,还有学生组队进行对抗,看谁能完成高难度动作。
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,躲避球不仅能让孩子们动起来,在你来我往间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,而跳皮筋不仅锻炼体能,还能锤炼意志,每一次成功跳过更高的皮筋,都是对自我的超越。
在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二小学,学校发挥创意,巧妙利用走廊和教室墙壁,特别为一、二年级的孩子们“量身定制”了多款墙面互动游戏,让孩子们在课间触手可及就能玩起来。
记者看到,一年级教室外的走廊上,一到下课,不少孩子聚在一起玩“百家姓认知墙”和“中国地图拼拼乐”。走廊里的柱子也被老师们利用起来,布置成摸高挑战游戏,孩子们一个个蹦跳着把带有吸力的小玩偶,摆到更高处。二年级的活动区域内,老师们将数独、华容道、九连环等经典益智游戏布置在墙面,还专门设置了科学小实验墙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。“人力发电装置太有趣了!转动摇杆就能让灯亮起来,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。”二(3)班学生田梓辰说。
在不少学校通过增加传统游戏、智力游戏等丰富学生课间活动的同时,还有学校通过人工智能,让孩子们课间锻炼身体、放松身心。
“小明,我今天心情不太好,你能给我唱首歌吗?”10月9日上午课间,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六(1)班学生曹彤彤和几个同学围到了“小明”跟前。“没问题!”话音刚落,音乐声就响了起来,一首歌曲唱完,“小明”还问一句:“怎么样,心情好一点吗?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“小明”是学校新引进的一款机器人,平时就放在大厅里,每个孩子都可以跟它互动。“它特别智能,我们课间都喜欢和它聊天。”曹彤彤说。
走进该校二楼平台区域,还以为误入了电游馆。5面魔镜被固定在墙上,魔镜前,孩子们三三两两,选择自己喜欢的挑战项目。开始的指令一响,孩子们眼睛紧盯屏幕,跟着节奏手舞足蹈,虽然动作不太规范,但几轮下来,个个都气喘吁吁。副校长张宝强说,自从有了这款魔镜,孩子们课间都喜欢来平台玩,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更高了。
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,推动“课间15分钟”常态化、长效化,不仅是对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尊重杠杆炒股配资,更是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的体现。今年春季学期以来,南京各中小学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活动,随着活动内容日益丰富、组织管理持续优化,课间育人功能不断提档升级。如今,让中小学生“身上有汗、眼里有光”,正逐渐成为校园里的生动现实。
永盛金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